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□陶冶
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。近年来,河南县域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,县城集聚人口规模不断扩大、发展空间持续优化,但是绝大部分县城集聚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能力仍然较弱,支撑县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。因此,要深入谋划,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。
科学推进县城差异化发展
河南目前县城数量较多,各县的发展阶段、承载能力、产业基础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。要在严格遵循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条件下,客观审慎划定各县城的功能定位,引导河南县城实现差异化、高质量发展。一是大城市周边县城。坚定积极融入邻近大城市的发展理念,坚持以同城化、一体化为发展方向,强化交通对接连接,推进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一体化、共享化,发展成为通勤顺畅、产业配套的卫星县城。二是专业功能县城。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交通、资源要素、产业基础等优势,依托县域开发区的平台支撑作用,培育发展特色经济、主导产业,切实提升农业人口吸纳能力,努力建成先进制造、文化旅游等专业功能县城。三是农产品主产区县城。坚持以提高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为重点任务,着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,做大做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,积极打造全链条、高质量的农业产业集群,更多集聚县域农业转移人口。四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。坚持以提供生态产品、保障生态安全为发展方向,引导生态地区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,严格控制开发强度,适度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适宜产业,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。
增强县城产业吸纳人口能力
坚持产业吸纳人口的“主引擎”驱动,发展壮大县域特色产业,推动产业链条向两端延伸。一是壮大特色主导产业。各县(市)要立足自身发展条件和定位,选择1—2个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,努力发展成为百亿“地标产业”集群。支持县城传统工业由粗加工、中间品、低附加值环节向精加工、中高端、高附加值延伸,推进县城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,促进县城工业走向智能化、绿色化和高端化。支持县域农业走融合发展之路,坚持特色化、品牌化、专业化主攻方向,培育富有河南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和现代农业产业集群。二是提升产业链创新能力。聚焦现有县城特色主导产业,实施延链补链强链专项行动,按照“一链一图一策”原则,主动融入河南食品制造和装备制造两大万亿级产业链,深度对接全省新型建材、电子信息、汽车制造、生物医药等千亿级产业链,加强与长三角、珠三角、京津冀等发达地区科技产业链条的交流匹配,深化与链主企业“一对一”对接合作,加快培育一批关联性大、带动性强的产业链优势企业。支持县城骨干企业“揭榜”攻关,提高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和专业化水平,培育一批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,打造“小巨人”企业。三是补强产业发展平台。深入推进“一县一省级开发区”建设,扎实开展县域产业集聚区“二次创业”,加强县城开发区分类指导,培育具有县域特色、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集群,形成产业升级、人口集聚的典型样板。
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
各县(市)要认真研判人口流动趋势,结合自身发展实际,在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、人居环境方面提供与县城经济、人口相适应的优质供给,切实提高县城承载能力。一是补齐基础设施短板。实施全省县城道路提质增效工程,特别是提升太行山、伏牛山、大别山等周边县(市)高速路网衔接贯通互联水平,推动相邻县(市)间二级及以上公路连通。加强县城综合客运枢纽建设,推动县城公交更新改造,支持有需要的县(市)开通与周边城市的城际公交。实施县城房屋加固工程,完善老旧小区的水电路气信及消防安全等配套设施,全面推进县城老化燃气管道、供水管网和供热管道更新改造,加大县城排水管网、泵站等设施新建和改造力度。二是强化公共服务弱项。改善县级医院用房条件,完善医疗废弃物和污水处理等后勤设施,支持具备条件的县级医院率先达到三级医院服务能力。加大县城文化馆、图书馆、体育馆设施的财政投入力度,提升县城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水平,推进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无障碍化。支持县城新建和改扩建养老服务设施,增加护理型床位,加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和工作站设施建设,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建设。三是提升人居环境质量。持续开展生态园林县城创建工作,推进县城公园品质提升行动,加强口袋公园、袖珍广场等小微绿地的建设与改造。加强县城垃圾分类设施建设,逐步建立分类投放、分类收集、分类运输、分类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。保护好县城历史文化街区、传统村落民居以及革命文物、文化遗产,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县城建设,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标识,增强县城文化软实力。
(作者单位: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)